7月14日,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会见北约秘书长吕特。特朗普对俄罗斯总统普京表达了“非常失望”,称与普京几次通话“表面客气却毫无意义”,每次对话后俄军都会对基辅等大城市发动空袭。
这番言论标志着美国对俄罗斯的态度发生了重大变化。特朗普提出两项核心政策:一是发出最后通牒,如果俄乌在50天内无法达成和平协议,将对俄罗斯及其贸易伙伴征收100%的惩罚性关税;二是启动向乌克兰提供进攻性武器系统的机制,并要求北约成员国承担全部费用。
特朗普上任初期曾试图通过减轻对俄制裁来换取俄罗斯停火,但乌克兰危机的复杂性和残酷现实使他的计划落空。根据联合国数据,2025年6月冲突中的平民伤亡达到三年峰值,共232人死亡、1343人受伤。因此,特朗普开始转变态度,从呼吁俄方“停止攻击”升级为对普京的“愤怒指责”。
此次军援政策更具实质威慑力。特朗普宣布将向北约提供顶尖武器,包括可在数日内运抵乌克兰的爱国者导弹系统,并明确要求欧洲国家支付账单。德国、芬兰、丹麦等八国已启动采购程序,形成了新型“有偿援助”链条。此举既规避了美国国内纳税人的负担,也为乌克兰解了燃眉之急。
美国对俄政策的转变背后有多重原因。特朗普执政初期设想以减轻制裁换取俄方妥协,但未料到双方诉求严重对立。俄方坚持领土变更及欧洲安全框架重构等核心诉求,触及美国的战略底线。特朗普半年的外交努力未能取得实质性进展,被迫转向“极限施压”策略,希望通过经济手段迫使俄方回到谈判桌。
特朗普的新援助模式实现了多重目的。首先,欧洲国家支付援乌武器费用,而美国军火商获取新订单。其次,通过军事援助绑定北约峰会各国国防开支承诺,加速资金回流美国军工复合体。此外,美国以“协调者”身份规避直接冲突风险,同时掌控对乌军援主导权。
然而,美国的战略短视终将使其失去支持。尽管特朗普政府看似采取了一系列强硬措施,但实际上这些举措的效果有限。俄罗斯已被排除SWIFT系统且能源贸易转向本币结算,关税大棒的实际效力存疑。此外,更激进的制裁法案执行也面临技术和经济上的双重困境。美国将和平进程压缩为50天倒计时,以关税和武器输出替代外交智慧和安全保障,暴露出其战略格局的狭隘。这种做法不仅消耗了美国的地缘政治信誉,还加剧了其他国家对其掠夺本质的警惕。